历代对罗马字型的模数化重构尝试。(来源:Jacques André)
从罗马图拉真柱石碑上手工雕刻的字母,到用几何方法丈量出的字形;从十五世纪人文主义学者对罗马字形的复兴,到栅格模板上科学精确的绘制,罗马字母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逐渐脱离书法性质,转变为更趋于现代的几何字形。如今我们所用的拉丁字母(也称罗马字母),与古老的罗马帝国有着紧密联系。罗马人不仅发展完善了拉丁字母,还确立了字母的形态。图拉真柱(Trajan’s Column)上所镌刻的铭文就是这笔伟大遗产的佐证。这些刻在石碑上的字母协调又美观。罗马人究竟使用了何种丈量方法来统一它们的形态,已不得而知。然而两千多年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大力重兴古稀腊古罗马文化,也涌现出许多研究罗马文字字形的学者。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罗马字形的协调匀称,一定是采用某种范式来构建的。于是他们通过几何方法重新绘制这些字母,为其赋予了新的生命,让字形设计转向模数化,也为后来的现代人用栅格(grids)设计字体奠定了基础。字形结构中的神圣比例现有记载中第一个用规整的几何手法重新绘制罗马字形的人,名叫 Felice Feliciano(费利恰诺),是十五世纪意大利的一名书法家,也是研究罗马古迹的专家。1463 年他在着作《罗马字母表》(Alphabetum Romanum)中绘制了一套罗马字母的几何结构:用正方形作为框架,内部嵌套一个圆形,联结两条对角线,以此作标尺来绘制。Feliciano 的这本着作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后来学者研究罗马字形的模式。不过,他只归纳了一种单一的字形。一方面由于史料的限制,不得不将对各种参差不齐的字形加以统一分析。另一方面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学者深怀崇敬地认为古典时期的建筑、艺术、哲学等都与永恒的自然相对应,它们蕴藏着整个宇宙的完美法则;文字当然也应该具有唯一的完美形态。
Feliciano《罗马字母表》中的字母“M”和“N”。(来源:antiquariat-ziereis.de)
Feliciano 用几何图形构建罗马字形的方法,不久便融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中。1497 年,意大利数学家 Luca Pacioli(帕乔利)写成了著名的《神圣比例》(De Divina Proportione),讨论了黄金分割在艺术、算术和建筑上的运用,并由达·芬奇绘制了精确的插图。在讨论建筑的章折中,Pacioli 重绘了罗马字母表。他沿用了 Feliciano 的“方圆”架构,但对笔画粗细进行了新的调整,使字母更具书法感,能匀称地嵌套在正方形的框架中。
卢卡·帕乔利(1445 年 – 1517 年)。(来源:Wikipedia)
《神圣比例》中的字母“M”和“N”。(来源: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人文主义时代的遍野鲜花相比于意大利,同时期的德国在艺术领域的成就并不多,但德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丢勒(Albrecht Dürer)青年时期访问过威尼斯,深授意大利美术的影响,后来回到仍处在暗淡的中世纪末期的德国,传播先进文化,促动了得国文艺复兴的进程。丢勒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是他的绘画作品,但他也极大地影响了字体排印的发展。在关于几何学的著作《量度四书》(Underweysung der Messung mit dem Zirckel und Richtscheyt)的第三卷中,丢勒讨论了几何学原理在版式设计上的运用,还绘制了一套罗马字体和一套哥特字体(blackletter)。丢勒的罗马字母结构与 Pacioli 的十分相似,均以正方形作为字母的框架,但他对字母绘制的过程做了细致的几何学规定。例如,粗笔画的宽度规定为正方形边长的十分之一,细笔画的宽度规定为粗笔画的三分之一,而曲线部分则由圆弧构成,圆弧半径又与正方形边长有着不同的比例关系等等。另外,还详细地描述了每个字母的绘制步骤。与前辈们不同,他为不少单个字母提供了多种绘制方法。
左:丢勒(1471 年 – 1528 年)自画像;右:丢勒绘制的罗马字母。(来源:">Wikipedia)
包括丢勒在内的其他学者,对罗马字形构造的理解都不尽相同。直到 1529 年法国人 Geofroy Tory(若弗鲁瓦·托利)提出了新的观点。Tory 是一名热忱的人文主义者,也有说法称他是历史上第一位平面设计师。他在作品《The Book of Hours》中讨论过书籍版式和文字编排设计,提到栅格和量度应当是字形的主要构成。在他后来的论著《Champ Fleury》中,进一步实现了栅格的理念。“Champ Fleury”在法语中是“鲜花遍野”的意思,两个单词连在一起又有“天堂”之意。在当时的法国,哥特字体己经传播了一段时间,而作为崇尚古典文化的文艺复兴学者,Tory 当然不能接受法国人使用与中世纪宗教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哥特字体。在这本名字优美的书中,他通过呈现罗马字母神圣的结构之美,成功地让法国人保留了古典的字形。Tory 在书中批评丢勒等学者的罗马字形在几何方面过于钻牛角尖,可说实在的,他自己画的字形也并无殊异。他真正史无前例的创举是将罗马字母与神话的寓意联系在一起。他规定笔画和正方形框架边长的比例是 1:10,解释说因为 10 代表了九个希腊缪斯和一个阿波罗神。他在 10 × 10 的栅格上同时绘制了字母和人体结构,以此论证罗马字形与理想的人体结构如何一一对应。譬如,大写字母“I”跟人站立的姿态符合,此时人的重心应当在下身,所以他认为“I”的下端应当比上端更粗一些。诸如此类的论述比比皆是,多出于人文主义者对古典艺术的推崇,现在看来未免牵强。但托利毕竟率先使用了栅格设计,尽管是非常简单的栅格,相比先前的方圆框架设计却已有很大改变。
Geofroy Tory 论述字母“I”的结构。(来源:《Champ Fleury》英译本)
更理性的栅格设计思想人文主义浪潮过后,是更具理性的启蒙时代,西方的字体设计逐渐从旧时的手绘方法中脱离出来。诞生于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法国的 Romain du Roi 就是这一时期字体的重要代表;也有人认为它是第一个“过渡时期”的(transitional)字体,为后来现代字体的发展留下了铺垫。Romain du Roi 意为“国王的罗马字体”,这个国王指的就是自号太阳王的路易十四。他强势控制宣传和印刷,以稳固专制统治,于是皇家印刷局(Imprimerie Nationale)需要用专用字体来彰显唯一的权威。1692 年,路易十四指定 Abbot Bignon、Jacques Jaugeon、Gilles Filleau des Billettes 和 Father Sébastien Truchet 这四位皇家科学学院的学者组成了委员会,研究设计新字体。学者们发现,在此之前各个地方字号的大小都是不统一的,因此 Roman du Roi 首先用确切的量度单位和数值规定了字体大小的几种标准。同时,学者们认为印刷术“不是书法的分支,而是雕刻的分支”,因此他们使用栅格模板绘制字体后直接用于印刷板的雕刻。一个字母的栅格模板为边长 48 个单位的正方形,即包含了 2304 个小方格。用如此科学精确的规格绘制的字形,已经完全脱离了书法性。字母的骨架笔直,竖笔完全垂直无倾斜,衬线尾部不是尖的而是平直地切断。极其独特的是小写字母“l”的左侧带有一个小倒勾。另外,委员会还设计了一套对应的斜体字形,将原来的正方形栅格转为平行四边形,用与正体同样的标准进行绘制。从这些设计方法中,不难发现朴素的解析几何思想,而这正是同时代法国数学家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在早些年所提出的。
Romain du Roi 字体的“L”和“M”。(来源:rocbo.net)
Romain du Roi 的斜体“G”。(来源:rocbo.net)
Romain du Roi 的小写“l”。(来源:myfonts.com)
另外从某种角度看,Romain du Roi 的栅格设计之精密,堪与现今数字时代的“像素”概念遥相呼应。1702 年,Romain du Roi 第一次付诸使用,用来印刷一本路易十四执政时期重大事件纪念勋章的介绍册(Médailles sur les principaux évenéments du règne de Louis le Grand)。尽管路易十四严格规定该字体为皇家御用,这套字形仍然被大量复刻,影响了后来 Didot、Fournier、Baskerville、Bodoni 等字体的诞生。自此,欧洲的字体设计逐渐开始向现代风格过渡。
参考阅读“Felice Feliciano”, Wikipedia.“De Divina Proportione”, Wikipedia.Albrecht Dürer, “Underweysung der Messung”, Wikimedia Commons.Gabriel Smedresman, “Alphabetic Architects: Geofroy Tory and the Renaissance Reconstruction of the Roman Capital Alphabet”, Printing History, 2008.“The Romain du Roi”, MyFonts.Jacques André & Denis Girou, “Father Truchet, the typographic point, the Romain du roi, and tilings”, TUGboat, 1999.
![]() Sébastien Truchet | ![]() Fangyuan | ![]() Felician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