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Mendelsund:阅读,思考,设计

Design|Type is Beautiful|Mira Ying 2014-10-20 05:30:48

Peter Mendelsund 新作两本。图:covers.petermendelsund.com无论在哪里,书籍设计似乎都只在几个角落里兀自繁华,大部分书店的书架上展露的封面,或平淡无奇,或哗众取宠,或千人一面,加之电子书的兴盛,对包括封面在内的书籍装帧设计真正关注的人群越来越少。不过这并不会使设计师的热情消减,反而让一些术业有专攻的设计师得以大展才华。Peter Mendelsund(彼得·门德尔桑德)就是其中一位。在中文地区,Mendelsund 的名字并不如其他设计大师响亮,知道他是 Knopf 出版集团的艺术副总监、Pantheon Books 的艺术总监的人不在多数,但他设计的这些书籍封面对读者来说应该都不陌生:

斯蒂格·拉森《龙文身的女孩》,本·马库斯《烈焰字母》,Vintage 出版社。图:covers.petermendelsund.com

大卫·米切尔《骨钟》,兰登书屋;余华《十个词汇里的中国》,Vintage 出版社。图:covers.petermendelsund.com

詹姆斯·乔伊斯作品系列,Vintage 出版社。图:pbs.org

西蒙·波伏娃作品系列,powerHouse 出版社。图:pbs.org

而在国外,即使不知道他的大名,他的封面也是大小书店里寻常见。至今他已经为 600 多本书籍指导或设计了封面,《纽约时报》称他为“如今活跃着的最顶尖的设计师之一。”如果这样的评价太笼统,那么还可以说他是自己设计理念的践行者:在他看来,好的封面应当形式优美,新颖独特,引人注目,并忠于它呈现的文字主题。他所设计的书籍,均因这些特质而大大提升了市场价值。今年,Mendelsund 遇到了意义非同寻常的设计项目——他自己写的书。两本。

Peter Mendelsund 手持《Cover》封面上的红皮书。图:《纽约时报》

《Cover》封面。图:Jacket Mechanical

《Cover》封套。图:Jacket Mechanical

第一本由 Knopf 集团出版的《Cover》,顾名思义,是他对自己十几年来封面设计作品与心得的回顾。书中收录了 300 多幅他设计的书籍封面、手稿和随笔文字,包括未被采用的作品。有趣的是,Mendelsund 不是设计科班出身,他从小学习音乐,一直是钢琴演奏家的他从未料到自己会成为书籍设计师。做演奏家并不富裕,当他与妻儿挤在狭小的公寓中,怕影响女儿休息而无法练琴的时候,他不得不开始考虑转行。与妻子冥思苦想斟酌许久,他觉得也许能去找一份简单的设计工作。通过家人的朋友的关系,他糊里糊涂地被介绍给著名的封面设计师 Chip Kidd(奇普·基德)见面,顺便带上了自己设计的一些音乐专辑封面。尽管他从未受过专业设计训练,但 Kidd 一看见他作品中索所展现的潜力,就果断将他引荐给了 Vintage 出版社的艺术总监 John Gall(约翰·高尔)。从此 Mendelsund 展开了全新的道路。从卡夫卡、乔伊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柯、胡利奥·科塔萨尔等大师之作的改版,到斯蒂格·拉森、本·马库斯、大卫·米切尔、铃木光司的新作包装,Mendelsund 以他标志性的风格诠释每一本书。他善于使用单纯的文字、几何图形、色块、简明的图像等作为设计的手段,尤其喜欢用文字设计作为封面的主要元素。Chip Kidd 就评价说,对于 Mendelsund 而言,设计是易如反掌之事,他简直就像 Paul Rand(保罗·兰德)或者 Alvin Lustig(阿尔文·鲁斯提)这些大师的“私生子”。事实上,后两者的现代主义风格对 Mendelsund 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看多了他的封面设计,甚至能“见书识人”。尽管如此,他的设计并非千篇一律,你时常能看到他娴熟地变换不同流派的手法,剪贴、手写、 复古、摄影……作品仿佛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但共同点在于,他从不走套路,素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作品。

挪威惊悚作家尤·奈斯博(Jo Nesbø)作品,Knopf 出版集团。图:Jacket Mechanical

经典著作系列。图:Jacket Mechanical

铃木光司作品,Vertical 出版社。图:covers.petermendelsund.com

从某种角度看,Mendelsund 独到的设计眼光不是依靠专业技巧,而是源自他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他酷爱阅读,对于每一本将要设计的书,他都要从头到尾通读。他曾在多个访谈中提到:“身为封面设计师,最关键的是要做一个勤恳的读者。如果你没有好好读这本书就随便搞了张图放在封面上,恐怕是无法呈现这部作品的。”“我总是从阅读书稿开始……我的工作是从视觉角度实现作者的思想,将它转译到封面上。”或许这套色彩鲜亮的卡夫卡作品系列最能体现 Mendelsund 作为一个读者的视角。身为卡夫卡的忠实读者,他认为这位作家被人们过渡标签化了,其实卡夫卡的一些作品“有其独特的趣味”,例如《变形记》尽管主题灰暗却采用了谐谑的形式。而如果他能将封面设计变得更有趣、更生机勃勃,那么读者将会把这种基调带到阅读体验中去。

卡夫卡作品系列,Schocken 出版社。图:Jacket Mechanical

纽约地铁上手捧《审判》的阅读者。图:摄影博客 Underground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者的思想究竟以何种图像、符号或别的视觉形式呈现在他的脑海中?同时身为读者和设计师的他开始在博客上记录这些心得,日积月累,成为了他的另一本书《What We See When We Read》(阅读时我们看见了什么)的内容,由 Vintage 出版社出版。

《What We See When We Read》内页。图:HuffingtonPost

《What We See When We Read》内页。图:HuffingtonPost

在 Mendelsund 看来,即使作者的语言再生动精辟,对细节描摹再精致,人物在读者脑海中呈现的形象仍是模糊不清的,譬如读者无法在脑中绘制出一副安娜·卡列尼娜的精确肖像,她的头发是怎样的?她的鼻子?她的眼睛?绝对精确的印象是不存在的。尽管如此,读者依然能够通过有限的线索,在脑海中勾勒出鲜活生动的人物与情节。恰恰是那些语言细节的留白、前后语汇的交叠、更换不定的语境,给了读者(以及设计师)遐想、填补、再度诠释、共同创作的空间。就像对音乐的审美,不仅仅是音符构成了旋律,更是那些音符之间的空白决定了乐曲的情感脉动。视频制作:Pablo Delcán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他偏爱采用抽象的视觉元素构成封面,而不用过于具体的形象剥夺读者的想象。那些用女孩照片作封面的《洛丽塔》就是反例。甚至,Mendelsund 会借用看似突兀而不相干的物件来代指抽象的思想,例如下面一系列福柯的作品封面,非常具有实验性,不过这个方案最终被拒了。

米歇尔·福柯作品封面设计。图:Jacket Mechanical谈及给自己这本新书做封面设计,Mendelsund 感叹着实不易。因为全书都在强调,当我们阅读时我们没有真的“看到”意象,那么封面就不应该放置一个可以“看到”的东西。不过他转而又想到,可以用一个图像体现出“欲窥不得”的感受,于是他选择了干净利落的 Walbaum 字体,并在封面中间放了一个小小的锁孔,极简而引人入胜。

图:Jacket Mechanical《Cover》与《What We See When We Read》两本书,仅仅是笔耕不辍的 Mendelsund 产出文字的一小部分。在他的新旧博客上有许多洋洋洒洒的长文,畅谈自己阅读、思考、设计的感悟。他还在 Skillshare 网站上开设了封面设计的课堂,慷慨分享自己的心得。本文末尾也收集了网络上各大媒体对他的访谈和介绍,以飨读者。

参考及拓展阅读

Peter Mendelsund 博客旧址:Jacket Mechanical

Peter Mendelsund 博客新址:Peter Mendelsund

“Peter Mendelsund, Book Designer, Debuts as a Writer”, New York Times

“Portrait of a Cover Artist: An Interview with Peter Mendelsund”, New Yorker

“Peter Mendelsund on reading, cover design and his own new books”, Los Angeles Times

“What Does Anna Karenina Look Like?”, Slate

“What Do We See When We Read?”, Huffington Post

音频访谈

“The Jacket Designer’s Challenge: To Capture A Book By Its Cover”, NPR

“Judging a Designer by His Covers”, Studio360

Peter Mendelsund Audio Interview on Design Matters with Debbie Millman (2011), Design Observer

Jingdian

Jingdian